第一百三十六章 建港宁波(1 / 2)

南陈帝业 擅长装死 1270 字 4天前

光大六年(572年)八月二十七。

会稽郡,鄮县(今宁波东)。

鄮山之下,一队甲仗鲜明的中军卫士自鄮县城中行出,当先开道,左右两排府兵甲士手持长枪紧随其后,挺立道旁,进而化作两道人墙。

不必说,这般阵势,自然是陈国天子出巡。

由几个贴身卫士护住左右,陈伯宗与工部尚书毛喜,穿行在人墙之间,彼此正有说有笑。

“如此说来,秦始皇帝东巡会稽之时,果真于这鄮县住了旬月有余?”

陈伯宗此番东巡只带了主管运河工程的毛喜同行,且只大略考察了沿途地方官吏的治绩品行,因而行程极快,只二十日工夫便到达了江南运河的南段终点鄮县。

说来好笑,他此番东巡本来有意要游一游钱塘(即杭州),哪知道这年月,钱塘根本没什么可游的。

灵隐寺不过只有大小屋宇十数间,西湖也还只是个用来给运河补水的大水塘。

就连他寄予厚望的钱塘江大潮,也由于杭州湾还未淤积变窄的缘故,远不及后世那般水天一线的奇绝。

不过转念一想,他也便释然了。

毕竟,在原时空中,钱塘可是借了京杭运河凿通与唐代江南大发展的东风,用了两百来年的工夫,才从一个中等规模的县城发展成为江南的一方都会名城的。

他现在虽然提前开凿了江南运河,可变化亦不过是刚刚开始而已。

就算往后他真能做到居建康而治天下,让江南的开发速度大大加快,钱塘要变成杭州,恐怕也还得等上个数十年。

说起来,现在他脚下这片后世名为宁波土地,境遇也和钱塘相类。

饶是宁波自晚唐开始便是闻名东亚的天下良港。

现如今,作为其前身的鄮县,亦不过是个需靠秦始皇在此居处三十日的传说来增加存在感的小县城罢了。

“晋时《与陆云书》确载此事,《越绝书》中之言亦大略可证此事。”

毛喜作为江南运河的总负责人,对沿途各郡县的状况相较旁人要了解得多,关于这鄮县的掌故他还真知道不少。

便听他又道。

“《史记》言秦始皇帝五巡天下,至于会稽,登南山祭禹帝,望南海而还。”

“按《越绝》之说,其望南海之地,便当在鄮县。”

陈伯宗没想到竟真有此事,便半开玩笑道。

“既如此,朕亦当观南海而还。”

毛喜道。

“陛下若果欲观海而还,臣请陛下于鄮县小住数日,待一物至此处,再行西还。”

陈伯宗诧异道。

“鄮县小城,户不过一千二百,我若居此久,千余卫士,何所供养?必至劳民伤财。”

“朕虽慕始皇之功,而不耻始皇之虐民。”

“毛公何欲令朕失德?”

“今日我等观新港选址既毕,明日即当还都,勿使民间多费也。”

毛喜却道。

“陛下爱民,臣亦知之。”

“然陛下若愿留此地数日,则鄮县之民,必得一桩大富贵。”

“陛下犹记海师张阿四乎?”

陈伯宗忽然有些回过味来了。

他记得那海师张阿四本善牵星海航之术,又自毛喜处得了指南针的用法,近来数年一直往来东海,寻找最佳航道。

此刻,听毛喜言语中的意思,想来那张阿四当是寻到同鄮县相关的航路了。

他于是道。

“莫非他于鄮县探得了东航新路?”

毛喜神色一松,道。

“然也,圣明无过陛下。”

“陛下可知现今东海航路有几,行程时日几何?”

陈伯宗心道果然,口中道。

“请毛公解之。”

毛喜道。

“东海航路略为三道,北道行辽东边海,若得顺风,由江南至瀛州,略须四五十日。”

“中道渡大洋直行,先至耽罗(济州岛),转釜山、对马,至瀛州,至速则二十余日。”

“南道乘冬日西北之风,下琉球,循岛东上,其至瀛州,大略须三十余日。”

“然而去岁张海师用指南之法,更寻得一东行之妙径。”

“去岁,张海师由此路东行,六日便至瀛州。”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