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本书的人口计算问题和历史上的高纬(1 / 2)

南陈帝业 擅长装死 2204 字 4天前

鉴于有书友一直不相信本书的人口和高纬同意交易的行为是合理的,作者觉得有必要说说569年主角手里的832万人口是怎么来的。

省流:结论,重新算过之后,作者应该确实多算了50万左右的人口出来,汗,之前电脑重装,以前的资料不见了,也不知道错误是从啥时候开始的。

陈国569年的人口应为786万,571年的各项数据会跟着这个数据下修。

之前确实是没发现这个问题,看我手里的现有数据,应该是南陈本部的人口在天嘉年间被高估了,想来大概是那时候刚看了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史》,所以进行了一些和稀泥的操作。(葛剑雄在那书里说陈国的人口有1500万,不过我认为这个数据在逻辑上很有问题。)

高纬同意土地交易,再看了看史料,我还是认为非常合理。

另,今天的正常更新在晚上。

如图所示,红圈内是本位面589年陈国灭亡时的疆域。

这些疆域在本书中被精简为了直隶、福、广、高、宁、交、爱、崖(部分)、桂、沅、荆(江南部分)、湘、江、郢等十四块地。

依据大业五年(609年)隋书地理志的数据,整理如下:

可见在609年,南陈本部的人口,共计792622户,合396万人。

20年前,陈国灭亡时,册薄所载的人口是多少呢?

隋书:“州有四十二,郡唯一百九,县四百三十八,户六十万。”60万户,合300万人。

若按此数据,二十年间,南陈旧境的人口年均增长率是多少呢?1.45%。

由于陈国灭亡之后的第二年590年,就发生了席卷整个陈国旧境的大起义,隋朝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完全平定。

我们算隋军都是好人,原境人口只减少30万好了,那现在就变成了270万对396万,人口年均增长率就达到了2%。

汉初(公元前195年-前133年)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24%,我们就算杨坚治当文景好了,给个1.2%的增长率,用这个增长率由396万进行回溯,则589年人口应为320万+战争损失人口30万,即350万。

由此可知,陈国掌握的版籍和实际的人口之间,存在16%的缺口。

那隋朝补上这个缺口用的是什么办法呢?

首先不可能是大索貌阅,开皇三年(583年)索过一次,得160万入账。大业五年(609年)索过一次,得60万入账,而这一年的人口是4601万,两个效果加起来不过4%。

那就算隋朝在江南的搜索很成功好了,有5%的效果,那么和实际人口之间还有11%的缺口。

那么这11%代表的人口弹性空间,就是保持和平稳定、以及其他诸如安置流民、降低税收、提升基层效率等条件综合达成的效果。

换一个视角,这11%的隐匿人口,代表的是陈顼和陈叔宝两代陈国君主统治效果和杨坚统治效果间的差距。

那陈顼和陈叔宝治下的陈国存在什么明显的问题呢?

首先是太建北伐失利导致的经济混乱,“宣帝太建十一年,又铸大货六铢,以一当五铢之十,与五铢并行。后还当一,人皆不便。”

其次是频繁的战争加重对民间征敛。

“可起太建已来讫八年流移叛户所带租调,七年八年叛义丁、五年讫八年叛军丁、六年七年逋租田米粟夏调绵绢丝布麦等,五年讫七年逋赀绢,皆悉原之。”(576年)

“诏至德元年望订租调逋未入者,并原之。”(587年)

积欠的赋税需要免掉,说明存在着规模不小的欠税避税逃税者,这是和为战争平账进行的加派是密不可分。

换言之,如果能保持经济稳定,减少对民间加派,多的不敢说,消去5%、6%的隐匿人口是可以做到的,这不需要你是什么圣君明主,只需要你懂点经济、严控支出即可。

那么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再来估算569年时,南陈本部应该有多少人口。

首先,569-589年,南方在570年发生了波及广东的平欧阳纥之战。

这场战争胜败很快,569年10月出兵,570年2月结束,造成的人口损失应该5万以内(主要是增长损失),我们忽略它。

然后我们高看陈顼和陈叔宝一眼,认为即使在太建北伐如此伤筋动骨的情况下,这二十年的南陈本部还取得了0.8%的年均人口增长,那么,以589年350万的人口为基底,回溯可得569年,南陈本部实际人口应为301万。

在原时空中,陈蒨560年平王琳,561年平湘州,562年平留异,564年平陈宝应,565年平周迪,陈顼567年平华皎,江南几乎无岁不征。

人口基本可以认定为陷于停滞状态。以增长0.3%计,则559年,应有人口293万。

好了,记住这个293万,这是本书人口推定的基础。

注意这个293万是以609年的396万同口径计算的数据,也就是只要你复制隋朝的经济、社会、制度状况,就应该掌握的人口。

而本书第一次出现陈国本部人口是在第二十一章,563年2月,此时人口为284.5万。

这个人口是怎么来的呢?

由于本书作者通过主角给陈蒨开了灵感挂,陈国水师天降福建,导致陈宝应、留异、周迪在561年就被平定,一些历史上本该消失的人口存在下来了,而江南提前迎来了和平,加上怀集流民、一年人口增长,才有了这个人口规模。

按照本书及前述逻辑,563年2月的实际人口应为297万,同口径下的隐匿人口为4%。

可以看出,作者在最初写作本书时,犯了一些错误,按照目前理论,563年2月最好的情况,应该是隐匿人口10%,也即陈国掌握人口应为270万。

这一结论将会在571年的人口数据里得到运用。

回过头来,我们以559年得到的陈国数据293万,去算559年时,本书569年的陈国版图内总体的实际人口(去除朝鲜、日本领土人口)。

由于293/396=0.74,我们假设在陈国新增的领土上发生了和陈国本土同样的人口增长状况。

那么新增地区人口状况如下表:

可见559年,这些新增领土应有274万人,加上南陈本部的293万,总人口应为567万。

以1%的年均增速,到569年应为620万,以8%人口隐匿计,应为574万。

本书辽东的平、乐二州和瀛洲、海东经略府的人口是不可确考的,按照本书应有人口162万。

以上共有人口736万。

而本书列出的人口为832万,由此发现了96万的人口缺口。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